每年的10月20日,是「國際骨質疏松日」。10月11日,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分會、中華防備醫學會健康傳達分會共同在北京發布了2023年國際骨質疏松日中國主題:「強肌健骨,防治骨松」,呼籲各界共同重視肌肉削減與骨質疏松的密切關系,更好應對骨質疏松帶來的危害。
10月20日,鎮江市中西醫結合醫院(又名鎮江市晚年醫院、鎮江二院)骨科專家告訴記者,和以往不同,兩家「分會」聯手舉行的此次發布會,強調了以下幾點。
首要,強調骨質疏松的篩查提前到40歲,40歲以上的人群每年應該進行一次骨密度查看,了解自己骨骼健康的情況。此外,特別強調了肌無力的危險。中華防備醫學會健康傳達分會主任委員夏維波表明,當人感到肌肉無力、爬樓困難、提東西沒有勁頭的時分,應當意識到肌肉和骨骼的丟失。
該院骨科主任柯榮軍介紹,檢測最簡略的辦法是:正常小腿最粗處腿圍小於33厘米,或者用雙手食指和拇指環抱小腿最粗處,如能夠抱住,則提示存在肌少癥危險。就此,應進一步進行肌肉量和骨密度的查看。
「肌肉無力常常是白叟跌倒的主要原因,跌倒後導致骨折,而骨折需求臥床,假如臥床呈現康復訓練不妥,進一步會呈現肌肉萎縮,以至於呈現惡性循環。」柯榮軍給出了肌少癥營養辦理的主張。他說,在合理攝入蛋白質方面,主張每一公斤體重攝入1.2克至1.5克蛋白質,並均衡分配在三餐之中。例如,遲早各一盒牛奶;1到2個雞蛋;3至4兩瘦肉(紅肉1兩,加去皮雞鴨肉2至3兩或魚類3兩);豆腐1到2兩,以及運動後彌補適量蛋白粉等。同時,還應留意適量彌補鈣、維生素D、Omega-3脂肪酸、抗氧化營養素等。
柯榮軍特別強調,白叟請記住防跌倒的12字口訣:「要訓練、要服老、要適老、早醫治。」提示分解如下:首要,要訓練,即任何時分開端防跌倒的訓練都不晚,可以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進行金雞獨立、提踵、坐站、八段錦、彈力帶操練等。其次,要服老,即承受增齡導致身體機能退化的實際,承受運用必要的適老輔具。同時,早晨起床、起身、站立,走路、上車等動作一定要「慢一點兒」。再者,要適老,即主張有晚年人的家庭進行必要的適老化改造,包括燈光適合、地面平坦防滑、裝置扶手、穿防滑拖鞋、通道順暢等。
此外,早醫治也非常重要。即晚年人應積極醫治骨骼肌肉疾病、眼耳部疾病、神經精神疾病、前庭功能疾患等,如發生跌倒,無論受傷與否都要及時告知家人或醫師。